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德国下水道让青岛不被淹,是真的吗?

发布时间:2017-07-11      来源: 大唐雷音寺    点击:

 

 
 
 
 

 

每年夏天,暴雨导致城市内涝的新闻后面,都会出现“德国人设计建造的下水道让青岛百年不淹”这样的跟贴。

 

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肯定者称:

 

“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没搞形象工程,而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先把下水道给修了。给中国人留下了百年以后从来不淹水的青岛。”

 

否定者则称:

 

“事实是,青岛之所以很少有内涝,跟德国人的下水道没有任何关系。德国殖民青岛期间,大概修建了80公里的下水道,但经过近百年的更迭,如今只剩下了不到3公里,仅占青岛下水道总长近3000公里的千分之一。事实上,青岛少有内涝,主要是地形有利。青岛市西高东低,三面临海,洪水很容易顺势排入海洋。”

 

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短史记(tengxun_lishi)”,作者谌旭彬,大唐雷音寺经授权使用。

 

 | 谌旭彬

 

 

 
 
 
 

巨额投资

 

      德国欲将青岛建成模范殖民地   

 
 
 
 

 

德国学者托尔斯藤·华纳(Torsten Warner)所著《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一书,是目前涉及青岛下水道历史,最权威、最全面的研究著作——作者90年代初曾留学中国作学术交流,期间收集了大量关于德治时期青岛市政建设的档案资料;同时亦能深度利用德国本土的相关资料。

 

该书披露,青岛之所以能够在当时被建设成为一座亚洲最超前的花园城市,与德国政府所提供的巨额资金补贴关系甚大:

 

“拨给这块小小租借地的补贴总计达到1.74亿金马克,而在所有德国殖民地中,只有德属西南非和东非曾经分别得到了2.78亿和1.22亿金马克的资金。帝国对其他德国殖民地的补贴明显小于对胶澳地区的补贴:喀麦隆4800万,新几内亚1900万,多哥350万,萨摩亚150万金马克。如果把这个数目与青岛的‘一次性支出’——亦即青岛的公共建设费——相比较(总共达7300万金马克),立即就会明白:青岛的地上和地下建筑,之所以能达到一个远比德属非洲和南太平洋殖民地,甚至也比天津和汉口的德国租界要高得多的标准,是因为在其施工中,或多或少都得益于有独立的财政支持的缘故。”

 

巨额的资金补贴,为的是将青岛建设成“模范殖民地”,重塑德国在东亚的“国家形象”。德国学者余凯思(Klaus Mühlhahn)认为,巨额投资建设青岛,是为了证明德国殖民模式(国家规划主导)要优于英国殖民模式(私人商业主导):

 

“十七年间,在帝国海军署的主管下,德意志帝国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个‘模范殖民地’。人们希望通过这个‘模范殖民地’来展示一种特殊的、德国的殖民主义,用科学规划、专业性实施和国家监督为‘现代的’、‘讲究效益的’殖民政治提供一种典范,以区别于在香港实行的带有盎格鲁-萨克逊特色的殖民主义,即主要由私人商业利益承载的殖民主义。”

 

下水道建设方面的投入,自然同样不菲。如1905年批准了30万金马克经费,1906年是20万金马克,1907年是34万金马克,1908年是14万金马克。德治青岛17年间,共计至少投入了约600万金马克。“由于建下水道系统造成的高昂费用,(工程结束)之后几年仍有争论,并招致‘建造过于大手大脚和花钱多’的批评。”

 

 
 
 
 

以最大降雨量为修建依据

 

      导致下水道尺寸明显过大     

 
 
 
 

 

 

1898年6月8日,青岛下了一场大雨,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6月8日降了一场大雨,断断续续延续了36个小时,几乎所有可行的道路以及干涸的沟渠都变成了小溪和河流,给交通带来了很大不便。例如,一周前进行过基线测量的海泊河谷,经过这场大雨,变成了约20米宽、半米至一米深的河流。可惜当时雨量测量站尚未建好,所以无法测定所降雨量。雨后过了两天,积水就基本上都流走了,于是,这次大雨造成的各种破坏都显露了出来。特别是刚修成不久的道路被严重冲毁,许多库房也经不起如此大雨,尤其是房顶漏水。”

 

据托尔斯藤·华纳的研究,这场远超出了正常均值的大雨,成为了德治青岛当局制定下水道规格的重要依据。其结果,导致下水隧道尺寸过大,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同时也使德治青岛城区的防内涝能力,远超过其实际所需

 

“1898年10月(下水道工程)开工建设后,根据该雨季的最大降水量确定了下水道的种类和尺寸,由此造成尺寸明显过大。麦尔克把这种巨大尺寸的混凝土隧道留下的印象描述为‘一个怪物’,1898~1899年冬,中国数百名劳工就居住在建设中的2m高的下水道里,并且能‘在里边根据其习惯安排得舒舒服服’。……仓促规划的问题在随后几年已经显现,这种‘建得明显过大的’下水道,在从每年9月到次年5月初的几乎无雨的季节里都是干涸的。……这种尺寸过大的雨水下水道,对于青岛来说,只有在罕见的暴风雨情况下才能证明其优越性。例如1911年9月,华北的一场台风造成了可怕的毁坏,但在青岛造成的损失却很小。

 

 

图:青岛下水道结构示意图

 

 

 
 
 
 

雨、污分离

 

       先进程度超过同时期列强在华租界    

 
 
 
 

 

 

德国人在青岛所建设的下水道,分为雨水下水道(防内涝)、污水下水道(排出冲水马桶等产生的生活污水)与混合下水道(雨水、污水共用)三种。

 

托尔斯藤·华纳认为,青岛的下水道系统,其先进程度,远远超过了当时西方各国在华的其它租界区

 

“只有同其他国家在中国的租界相比较,方可清楚说明,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德国工程师为青岛的下水道系统做出了多么异乎寻常的功绩。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的两个外国租界都没有下水道。……1923至1927年间才实现了雨水和污水下水道的分离,但只局限于公共租界房屋密集的区域。……而上海的法国租界和中国的老城则直到1934年仍无任何下水道。1918年前,香港也同样没有污水下水道,因为一直到那时各家仍在使用干式马桶系统,而这时青岛的欧人商业区已开始安装冲水厕所。…… 天津的情况也可以作为对比,直到1914年,该地外国租界的部分区域才安装了雨水下水道,但尚无污水下水道。”

 

 
 
 
 

日本人和中华民国政府

 

      在青岛下水道均沿袭德国旧制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对德国的城市建设,日本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具体到下水道系统,日本媒体曾感叹“它们如此完美”。 这座“德国模范殖民地”的市政规划,成为日本政府模仿、学习的对象。

 

日本对青岛的统治,维持到1922年,然后被中国政府收回。日治期间,青岛城区有很大的扩展。扩展部分的下水道系统,仍沿袭德国旧制。北洋政府的治理维持到1928年,期间亦对青岛城区有所扩展,相应部分的下水道,同样沿袭德国旧制。1928年出版的《胶澳志》,对此有扼要的总结:

 

“沟渠者,日人称为下水道。胶澳未开以前,无市街之建设,即无所谓沟渠也。自德人租借后,将我国原住土民置之大鲍岛及台东台西镇三处,令其建筑半欧式之房舍集合居住,一洗原有村落之旧观。然后规划市街、建设下水道,以备将来市街发展扩张之计划。其规模宏大,用意至为周到。…(该部分系介绍下水道的种类、位置及具体构造,从略)…日人占据以后,因仍旧制,年有增设,而其增筑部分均系(雨污)分离式。(中国)接收以来,因市街之扩充,亦复增置若干处。”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青岛作为特别市由中央直辖。城区继续扩张,其下水道建设亦仍因袭德国旧制。如1934年青岛市政府秘书处编纂的《青岛市政府三年来行政摘要》中称:“本市下水道因住户增多马路加阔,必须新设污水管、雨水管及雨水明沟等以供使用。而各污水排泻处原有设备亦与现在之设备不合,必须增加与改良。以维宣泻效用。”可见德国人带来的雨水、污水分离的设计,仍获继承。

 

 

图:青岛市市长沈鸿烈(1931-1937年在任)

 

1938年,日军再次占领青岛,虽制定有“母市计划”,但困于战事,青岛的市政建设并没有太大的动作。1945年国民政府收回青岛,内战随至,市政建设也没有多少进展。

 

简言之,截至1949年,维系青岛城市正常运转,使其“不淹水”的主要功臣,仍是德式下水道(包括德国人直接主持修建部分与沿袭德国旧制修建部分)。

 

这一点也得到了时人的认同。李连墀于1933-1934年就读于青岛海军学校。1997年,他在台湾接受“中研院”的口述史访谈,回忆青岛往事,将青岛的“从来不淹水”,归功于先天的地理优势(其实,没有好的排水系统,高低错落的山城也很容易淹水,比如重庆)与德国的市政建设

 

“对于整个青岛市,我有许多感慨。……不过我只说一件事,青岛的山地,都是一大块的石头,这种先天上的优势,再加上设计良好,青岛下水道建设得极其成功,愈下雨愈干净,从来不淹水。下水道从东镇到西镇再排到海里,都是可以容许人在里面跑的宽度。那个时候德国的市政建设就有那么好的规划,但是今天不管台北市或高雄市,下水道均未建设完备,我们可将此地当做训练市政人员的模范,检讨我们不能把市政建设弄好的原因。”

 

由李连墀的这段回忆可知,“德国下水道让青岛不淹水”之说,由来已久,并非近些年才出现,更非刻意针对近年来频出的城市内涝新闻而捏造。惟近年来伴随着频出的城市内涝新闻,这段往事被传播得很广,传播过程中,被加入了一些不真实的情节。比如,有些文章称:“德国人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用‘油布包’藏着备用零部件,今天仍能使用”,这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还有些文章认为,今天的青岛不内涝不淹水,主要是当年德国人造的下水道仍在起作用,这也是一种过分的想当然——今天青岛城区的面积,远远大于1949年之前的青岛城区面积;下水道系统肯定要扩建,且扩建管道长度必然远大于旧的德式下水道。

 

 
 
 
 

德国造旧下水道

 

   目前已形同退场 

 
 
 
 

 

 

1949年之后,青岛的下水道系统经历了很多波折。

 

据中国建筑学会的统计,1949-1958年,“(青岛)下水道由200.2公里增加到273公里,为解放前的136%,其中一部分是配合新区的建设,另外大部分是改善劳动人民原有居住区的环境卫生。”也就是说,此一时期,德式下水道系统(包括德国造和沿袭德国旧制所造),仍是维持青岛城市正常运作的主要力量。

 

及至60年代中叶,受运动破坏,青岛“有500多处下水道失修,粪尿外溢。农民进城在市区积肥……”,“沿海52个雨、污水出口,被堵被压的就有26个”,相当比例的旧下水道失去了应有的功能。1977-1978年,青岛开展市容整治工作,“疏通堵塞的下水道480多处,疏通污水沟6.5万米多”,下水道系统再次复活。此时,大多数中国城市仍没有或只有少量下水道,雨、污分离式的下水道尤其鲜见,逢雨即涝现象很普遍(武汉是当时媒体常报道的典型,其城市下水道覆盖率只有约3成)。

 

1985年,青岛的下水道总长度增长至505公里;1992年增至671公里。2006年,青岛的排水管道长度已达3994公里。德国(非指德式)旧下水道在整个青岛排水系统中所占的比例,已形同退场——按青岛市市政公用建设中心副主任黄绪达2016年的说法:

 

“德占时期共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但大部分管网因为超期服役和城市规划等原因,已陆续被翻建整修,只有位于安徽路和大学路的约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仍在正常使用。目前,青岛市内三区排水管网总长约3000公里,德占时期修的管网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对整个青岛排水系统影响已经非常小了。”

 

上述统计,忽略了日本人和中华民国政府沿袭德制所造的下水道,没有将它们是否仍在服役纳入考察,也没有说明翻建整修的部分,是否还沿袭德制。但不管怎样,青岛城区近三十年来的大扩张,新建排水(污)管道长度,早已在比例上碾压德国所建的下水道,此事毋庸置疑。

 

综上。略言之:“德国下水道让青岛不淹水”是一个曾经的事实;今天的青岛不内涝不淹水,已非依赖德国下水道,则是一个当下的事实。

 

前些年,这段往事在中文互联网上广为传播,情节上古今不分,将古事当作今事;近一两年,针对这段往事出现了大量“辟谣”文章,也同样古今不分,用今事否定古事。

 

这使得原本简单的事实变得扑朔迷离,实在是令人遗憾。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