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陀飞轮 公众号:陀独读(ID:dddthink)
童话里,皇帝没穿衣服却没人说出真相,只不过是因为虚荣,其后果,也仅仅是皇帝自己出丑成了笑话。
童话果真是美好的。
现实里,大家赞叹新衣漂亮或者沉默不语,可不是仅仅因为虚荣,而是为了躲避危险,或者有利可图;而后果,也不可能只是皇帝出丑,而是“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成为畅行无阻的准则,一人高高在上出彩,万万人匍匐尘埃出丑。
制造和滋长这个荒谬的凶手,第一个肯定是皇帝。他垄断了毒性最烈的砒霜和甜度最高的蜜饯,成为恐惧和贪婪的最大提供商,恩威并施地收割了民众的顺从。
顺从的民众当然是受害者,可他们同时也是第二凶手——支持这个结论的最简单指证就是:没有他们的赞叹,没有他们的沉默,裸体不会成为新衣。
这样的指证,算是苛责吗?
也许是。从个体来说,趋利避害是种本能,是当下最为恰当的选择,而谁也无法要求别人去“趋害避利”逆本能而行。
但当我们目睹历史上一幕幕由每一个个体符合本能的合理选择汇总而成的灾难后,再这样想,就对不起“人”这个字了。
先从个体所处的环境来说。
人类社会的历史,公然按照弱肉强食的规则运行的时间自然居多,故而说真话一直危险,说假话一直有利,“指鹿为马”的故事频频上演。当年哥白尼害怕被教会报复,等到死后才公开了他的“日心说”,而布鲁诺因为公开支持他的日心说,就被活活烧死。
在告密成风的极权社会,则不要说“日心说”这样离经叛道的言论,就算是一句“领袖也是要拉屎的”,也可能招来祸害。
所以,没有正常的民主制度的庇护,说真话的环境一直恶劣。
但环境恶劣,却不代表一说真话就“动辄得咎”。伴君如伴虎,但魏征一样的“诤臣”却没有成为灭绝的恐龙;在搞过“白色恐怖”的国民党治下,鲁迅以笔为刀成了“民族脊梁”;四万亿大水漫灌学界一片赞叹欢呼之际,还有许小年教授发出“四万亿也救不了中国”的声音。
因此,除开极权社会,说真话的环境即使恶劣,也并不意味着它时刻犹如一个工作中的高压锅,能够随时随地地对言论进行“去真存伪”的高温杀毒。
环境恶劣,绝对不是真话绝迹的理由。
而就算是在极权社会,按照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的解剖刀,那些“放弃个人判断权利的恶”,在道义上一样是不可饶恕的,时代的洪流一样无法被拿来对谎言视而不见作辩护。
再说个体的选择。
首先要说的,是一个无需论证的结论:再恶劣的环境,也不是为谎言赞叹的理由。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要么是无知,要么是无耻。
也就是说,最不济,你也可以沉默。
不愿意沉默,要说出真话,也有不同的方法。
最令人佩服的一种,当然是不怕死的有话直说。春秋时,在崔杼杀死齐庄公后,太史拒绝崔杼的要求如实写下了“轼君”的记载而被杀头;他的二个弟弟继承过哥哥的事业,同样秉笔直书同样被杀,前赴后继。
三兄弟为着同一句真话丢掉了性命,是中国人“说真话”史上的一座高峰。
越可贵就越稀缺,这种不怕死的精神非但是极少数的,还不宜推广——任何以生命为代价的行为模式,作为自我觉悟可以,若当作对他人的要求,其后果不会比谋杀真话轻。
比如,你是司马迁的朋友,你跟他说“尽管写吧,腐刑没什么好怕的”,你得到的评价绝对不是“勇敢”,而是“卑劣”。
保全身家性命的前提下说真话,才可以成为对他人的普遍要求。
如何安全地说真话,是个值得好好探究的技术活。在我看来,其精粹就是“直说不行就弯着来”。比如,说得太明白不行,那就隐晦些说:“某市政务代表团出行据说只要前十一排座位”的表述可能太敏感,那简称为“前十一排”总可以了吧?
又比如,正着说不行,那就反着说:批判个人崇拜犯忌,那就主动找遍理由论证跪着才是最舒服的姿势,总满意了吧?
再比如,下整体判断会死人,那就分开说:讲“你是太监”要杀头,那就说“你左边的蛋没有了,右边的蛋也没有了,你一直不长胡子,你说话娘娘腔”,总不至于还招来杀身之祸吧?
再再比如,评论现实不行,那就讲历史,讲历史不行,那就讲小说、讲童话、讲寓言:乾隆盛世讲不得,讲东方不败行不行?讲《1984》不行,讲《动物庄园》行不行?
这种迂回曲折的委屈求全,肯定会被同道鄙夷,因为不够勇敢;也肯定会被对手奚落,因为不够光明。
但是,谁都知道,比起为了勇敢为了光明而主动闭上嘴巴,这种委屈求全的意义大得多。寂静,那才是兜售皇帝新衣的骗子们最求之不得的。
我们所处的环境未必有想像中那么恶劣,我们也还有更加巧妙的方法可以选择。因此,说一声“你没穿衣服”,其实也没那么难那么危险。
而支撑这个结论的,更重要的还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除了那些极其疯狂的年代,“沉默的大多数”们的内心,其实是清楚什么是真相什么是谎言的,他们只是不敢说出来而已;如果有人带头,他们很可能会一个一个地站出来。
童话里,当小孩说出“他没穿衣服”后,不就是所有人都跟着说了吗?
总得有人来当那个小孩。
现实不是童话,可如果连委曲求全都要被割破喉咙,那沉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地方又还有什么可留恋?
与其做个顺从的第二凶手,不如做个献祭鲜血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