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三句俗话毁了中国文化

发布时间:2017-10-11      来源: 新青年2017    点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全人类最灿烂的文明。若能把中华文化的精华融会贯通,就会成为宗师级的伟大人物,比如毛泽东。但是,中华文化中也有糟粕,严重制约着中国的发展进步。如果不剔除这些文化糟粕,中国梦就真的只是个梦了。

 

如果有人不服气,认为中华文化里没有糟粕,就想想为啥抗战要打14年?还不是因为汉奸太多吗?汉奸现象,就是中华文化里的一个重大糟粕。今天不说汉奸,说说另一种糟粕:俗话。

 

 

 

 “俗话说”是中国人的口头禅,经常被用来指导现实。首先承认,中国的俗话里有很多都是正确的进步的有益的,在今天也不过时。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非常有益于人生成长。但是也有些俗话,其本质是市侩文化,是经验主义,甚至是腐朽思想。比如下边提到的三句。

 

第一句:“打狗还得看主人。”

 

这话饱含封建人治思维,充满了势利、谄媚、凶横等丑陋的人性。这话的潜在含义是:狗的主人如果惹不起,就不能打狗;狗的主人如果没势力,就可以打狗。在这种思维下,判断是非的标准不是狗该不该打,而是狗主人是否厉害,典型的欺软怕硬。若狗主厉害,狗再坏也不会挨打。若狗主无能,狗再无辜也可能被打。“主多大,奴多大”的封建现象,延伸到了狗身上。

 

中国建设法治社会,强调依法治国,就应根除“打狗还得看主人”这种封建人治思想。按法治文化的逻辑,是否应该打狗,只能根据狗本身的行为,而不管狗的主人是谁。只有这样,狗才不会狗仗人势,人的权利才会受到充分保护。“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在燕子眼中恐怕没什么区别,却被人感受出了巨大的差别,实在是可笑。

 

“打狗还得看主人”这个现象,不是中国独有。比如著名的小说《变色龙》里,警官奥楚蔑洛夫打狗就强烈地看主人。随着狗主人身份的不断转换,警官的表现也跌宕起伏判若两人,实在是像一条哈巴狗。中国人不管外国怎么做,自己应该首先摒弃这种垃圾文化。一个民族的垃圾文化,就像一个人身上的污垢,谁洗掉谁舒服,谁舒服谁知道。

 

 

 

第二句:“一个巴掌拍不响。”

 

这句话是和稀泥时常用的口号,基本功能是混淆是非。比如,一个女人被性骚扰了,正常的立场应该是指责骚扰者。但是却往往会有人这样颠倒黑白:“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女的要不是暴露风骚,别人会去骚扰她吗?”这就属于强词夺理了。女的穿得再暴露,也不是别人可以骚扰的理由。你可以心中胡思乱想,但是不能表现在言行上。表现了,就理亏。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因为中庸之道。中国人的哲学,讲究阴阳相调、中正平和。这本来是对的,符合辩证法,符合矛盾论,符合一分为二。但如果把中庸思想极端化,凡事都取中间主义,“有理五八、没理四十”,就走向了理性的反面。

 

什么都主张“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人,就是道德之贼。在这种混账做法之下,良善得不到弘扬,邪恶受不到惩罚,道德失去了导向作用,人们会争相背弃道德以获取私利。因此,处理矛盾时,必须旗帜鲜明,明确谁是主要责任者,谁是次要责任者。对主要责任者处罚要狠,对次要责任者处罚要轻,这才能惩恶扬善。

 

 

 

第三句:“识时务者为俊杰。”

 

这句话简直就是在鼓励不要节操,为缺德亏心者提供借口。时务,这个词很是玄妙。它没有道德色彩,内涵随意解释,主观上认定什么是时务都行。干好事可以是识时务,干坏事也可以是识时务。既可以用这句话劝人去当八路打鬼子,也可以用这句话劝人去当汉奸卖中国,简直成了万能借口。

 

所谓的时务,其本质几乎是另一个词:形势。形势怎么变,时务就怎么变,“识时务”也就有了不同的含义。秦国强就跟秦国,楚国强就粉楚国,朝秦暮楚,本质不过是投机。而且每一次投机,还都自以为是“俊杰”。照这个标准,抗日时候反复投降各方的石友三,大概是最牛的俊杰了。感谢高树勋,把这个汉奸“俊杰”活埋了。

 

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反复无常……是“识时务”者的通病。石敬瑭会认为当儿皇帝是识时务,秦桧会认为杀岳飞是识时务,汪精卫会认为当汉奸是识时务,种种事例,举不胜举。必须对这句话做出改变,才能够对人民有益,如“为人民者为俊杰”等。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古话告诉我们,“三”这个数在古代有“许多”的含义,并不局限于“三个”的本意。类似的著名例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及“三思而后行”等。所以,本文所述的“三句俗话”也不只是此三句,还暗指很多类似的俗话。这些俗话,蕴含的是腐朽的思想,应该加以扬弃。

 

这种俗话的本质,是小人文化。若任由这种小人文化横行,中华民族没有未来。

 

俗话还可能是互相矛盾的——“好马不吃回头草”和“识时务者为俊杰”就很可能矛盾。因为某些时候,“吃回头草”才是“识时务”。还有很多互相矛盾的俗话,大家应该警惕旧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