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前的今天(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十一届六中全会是继1978年三中全会之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是在我们党完成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以后,又一个重大步骤,这就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及其理论基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重新评价最高领导人的功过是非,完成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篇章。
尽管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决议”对有些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未必完全准确,但是作为一个地位巩固的执政党,我们能够认真反思历史教训,勇于否定自己的严重错误,是难能可贵的。
“决议”在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32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郑重指出,我们党在“‘文化大革命'前就有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这就使得我们没有取得本来应该取得的更大成就。”“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六中全会决议发布后,全党上下进一步摆脱了极左思想和所谓“计划经济”的束缚,顺应历史潮流,带领亿万人民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并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可以说,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我国不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全国人民的生活不可能得到明显改善。
当然,40年来的改革发展道路不是笔直平坦的。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结构失衡、贫富差距拉大、官员贪污腐败、社会道德滑坡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恶化,原因很多、很复杂,但根本原因是某些领域的改革措施不配套和不到位造成的,用一句老掉牙的话说,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
但是,有些人却罔顾历史事实和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以歌颂党的辉煌历史和领袖丰功伟绩为名,极力美化给亿万人们带来灾难的极左路线和极左思想,甚至有人公然为“纹割”和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招魂。也有些人,把兴工致富并得到国家特殊扶持的明星村说成是走XXX道路的富豪,鼓吹“重走集体化道路”,企图把亿万农民拉回到“人们公社”一大二公的老路。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思潮有愈演愈烈之势。
重温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深感历史是一面镜子。党和国家,如果不能在近、现代历史研究中不断地探求历史真相,深刻反思历史教训,就很难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道路上开拓前进。
作为一个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平头百姓,如果不能对近现代历史的基本脉络和重大历史事件有个比较客观的了解,就很难辨明是非。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已经明确表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决议,已经就深化改革和法治中国建设,制定了具体行动纲领。无论是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改革开放的大势不可逆转,回头路没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