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离婚冷静期”再刷屏:为什么40000条评论一致举手反对 ​

发布时间:2020-05-25      来源: 法学家智库    点击:

作者:书单君   编辑:小天
来源:书单(ID:BookSelection)
 
1
离婚冷静期再次刷屏
 
 
 
说这两年网络环境越来越差,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有异议。
 
任何一个话题下,都可能分出两大阵营,互相攻击——种族、地域、政见、学历、idol……
 
但昨天,广大网友居然站在了同一战线。
 
事情是这样的, @央视新闻 发布了一条微博:
 
民法典草案拟引入“离婚冷静期”,你支持吗?
 
网友瞬间炸了。短短6个小时,3.9万人评论,4万转发,留言区清一色,统统都是“不支持”。
 
  
尽管后来,全国人大法工委解释:咱们这个离婚冷静期,只用于协议离婚,不适用于家暴。
 
但网友们并不买帐。
 
很多人表示,离婚冷静期的存在,本身就很迷——我们是出不起复婚证的9块钱吗?
 
 
有人问我对这事儿怎么看,我想说:
 
我理解民政局的初衷:离婚率高,防止冲动离婚。
 
但是我反对设置离婚冷静期,因为它会影响每个人的“离婚自由”
 
看到离婚自由这四个字,估计有人要来质疑我了:你是在鼓动大家离婚吗?
 
说这种话的人,其实还是对“离婚”抱有偏见。
 
首先,离不离婚,和能不能自由离婚,完全是两码事儿。
 
即便是一个婚姻幸福、永不离婚的人,也可以捍卫“离婚自由”。因为这关乎权利,宪法赋予我们的权利。
 
其次,要满足多少条件,两个人才有资格离婚?
 
难道除了家暴和诉讼离婚,其他都需要再“冷静冷静”吗?
 
这件事,让我想起一位朋友。她想离婚,她妈妈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打你了吗”,她说没有啊。
 
“那他出轨了吗?”
“不知道。”
 
“什么叫不知道啊?他有带给别的女人来家里吗?”
“那倒没有。”
 
“那他平时有挣钱吗?”
“挣的。”
 
她妈妈就说,“那你傻呀?离什么婚。”
 
你看,有关部门这次拟草案的过程,是不是就跟这位妈妈很像?
 
在这个妈妈的头脑里,似乎存在着一个“离婚标准”:
 
必须得有一方家暴了、出轨了,总之就是犯下什么大错,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一对夫妻要离婚的事实——否则好像就不足以离婚。
 
这是在以一种慈祥的家长姿态,劝诫年轻人:至于吗?你们再冷静一段时间。
 
可是对于中国人来说,离婚已经太难了!还需要再冷静吗?
 
 

 

2
中国人想离婚有多难?

 

我听过最奇葩的一个故事,是2013年,武汉有个民政局婚登员熊玲,经常谎称机器故障,不办离婚。
 
有媒体报道,说她这是善意谎言,9年挽救500余个家庭。
 
为此,武汉市还给她评了个“最美红娘”。
 
 
领奖时,熊玲说自己相信“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
 
也许她只是出于好心,但是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
 
连一个办离婚的登记员都当起了红娘,可见我们传统观念里对离婚有多么抗拒。
 
不排除有一些夫妻是因为冲动离婚的,可是两个成年人,哪怕他们是出于冲动,也不是你婚登员该干涉的事。
 
而且更多的夫妻,早在他们迈入民政局之前,往往已经冷静了不止一个月。
 
 
一位离过婚的女士跟我说过,“离一次婚,就像是被扒了一层皮。”
 
离婚有两种方式:
 
协议离婚——双方自愿;
诉讼离婚——其中一方不愿意,另一方向法院提出解除离婚关系的诉讼。
 
根据《婚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

 

 
划重点:
 
一、双方自愿离婚
二、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
三、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
 
也就是说,即便不存在家暴,只要夫妻一方不同意离婚,另一方就会很被动,必要时还得闹上法院。
 
知乎上有位离婚律师分析过,离婚诉讼,一审被判不离的概率非常高。而二次诉讼,要等第一次判决书生效6个月以后。
 
所以诉讼离婚,前前后后加起来,大概要长达1年到1年半的时间。
 
“离婚冷静期”则是针对协议离婚,为当事人设置的时间门槛:
 

 

“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任何一方不愿离婚的,可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这1个月的推迟,意味着夫妻间很多消费和债务就可能找不到明确责任人,甚至会影响到买房、孩子上学等。
 
而且,如果有一方在冷静期内反悔,协议离婚很可能就要变成诉讼离婚,那么没有个一年多的时间,这婚基本就离不成了。
 
 

 

3
人心如水,宜疏不宜堵
 
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
 
既然离婚那么费劲,为什么我国离婚率还会蹭蹭上升?
 
民政部门发布过一项权威统计,从1987年到2017年,我国离婚数量在31年间,上涨了6.53倍。
 
 
 
有人说,离婚率这么高,就是因为现在的人失去了责任心,“以前的人东西坏了只想着修,而现在的人只想着换。”
 
这话就像一些老人常跟年轻人念叨的,“我们那个年代啊,连饭都吃不饱,你怎么还挑食呢?”
 
可这恰恰说明,我们的社会在进步。
 
婚姻不再像是破衣服破裤子,缝缝补补又三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靠委屈求全维系婚姻,已经越发不管用。
 
还有一种观点也很常见,“离婚是两个人的自由,但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啊。”
 
这其实是对于离婚的另一种偏见。
 
很多父母离婚的案例,确实会让孩子很受伤,但真正伤害到孩子的,从来都不是“离婚”本身。
 
要知道,父母相爱,孩子才能真正感觉到爱。
 
如果夫妻俩早已相看两厌,那么即便为了孩子不离婚,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孩子也不会真正快乐,也许还会更糟。
 
孩子并不会因为父母离婚,从此就失去爸爸或妈妈。如果父母够爱孩子,那么对孩子来说,他只是要从此体验一种不一样的家庭生活。
 
还有一件事值得我们注意——与离婚率的攀升形成对比的,是年轻人的结婚欲望越来越低。
 
这时候再给离婚程序增设障碍,能不能降低离婚率不好说,却很可能会打击到年轻人的结婚意愿。
 
人心如水,宜疏不宜堵。
 
与其铆足了劲堵着人们离婚,不如想想如何给年轻人创造合适的条件,提高提高结婚率。
 
没有人结婚时,会是奔着离婚去的。只是在迈入婚姻的围城后发现,对方并非自己想象的样子。
 
这个时候,有人选择了留下来继续磨合,还有的人选择了离开。
 
那些留下来的,值得祝福;
但离开的,也同样值得祝福。
 
祝福她们成功从婚姻的围城离开,重新奔向生活的溪流。
 
好的制度,应该允许每个人都能放心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离婚”就是时代送给我们的一颗“后悔药”。
 
不一定要吃,但它应该就躺在你的抽屉里。

免责声明:公众号部分文章来自网络,有些文章无法确定文章内容、作者、出处的真实性,平台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转载的文章仅在本号内部做分享使用,如涉及侵权或不实,请务必先联系我们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