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财产公开“夭折”的原因值得反思
新京报记者回访发现,30个试点地区中,“昙花一现”的地区多达13个。还有4个试点曾宣布启动官员财产公开,但之后无下文。查询此前的公开报道,本次记者未进行回访的近10个试点中,已有3个公示一两次后即告终止。综上,官员财产公开试点5年来,昙花一现的试点地区占比超50%。(2014年8月18日 中国新闻网)
近些年,要求官员财产公开的呼声一波高过一波,一些地方政府也陆续进行了相关方面的试点工作。试点地区行政级别不高,科级干部系官员财产公开的“主力”。但从目前的反腐形势来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对反腐的贡献似乎并不太明显,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甚至中途夭折。
不难看出,官员财产公开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公示的制度不完善,难以反映出官员的真实收入,比如官员的财产包括固定资产与浮动资产,不动产很容易统计,但对于一些诸如股票之类的价值就很难统计,给官员虚报提供了可能。二是官员财产公开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没有动真格,公示官员的范围有限,有敷衍了事之嫌。
其实,要让官员申报财产其实不是很难,关键是难在如实的申报。如果申报不准确,存在瞒报现象,那这样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也就失去了意义。
陕西省开出的拟提拔官员们需申报清单包括:本人婚姻、持有因私出国?境?证件和出国情况;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情况和从业情况。本人及其配偶和共同生活子女所属的财产,具体包括:房产、车辆、银行存款、有价证劵?含股票、期货、基金、债券、投资型保险以及其他金融理财产品等?。这些清单中,固定资产很容易确定,但股票等价值不稳定的财产,不仅官员自身难以准确把握,恐怕相关部门也无能为力,这就给假报瞒报埋下了漏洞。
同时,要想让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发挥作用,首先财产多少不能完全由官员自己说了算。作为一名普通人都希望把自己的财产说少点,多隐瞒些,财不外露,作为官员又何尝不这样想。如果由官员自己填财产价值,而相关部门只是进行简单的随机抽查,又会有多少官员会如实申报自己财产呢?同时,要对申报制度、申报程序进一步细化,规范整个流程,制定时多听取民意,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官员财产登记制度。对官员的财产登记应该全面、具体,别让官员有钻制度漏洞的机会。而且,官员财产申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还需要完善其他一些配套制度,比如房产信息联网、浮动资产预估等等,只有全面、系统的制度设计才能确保登记的真实性。
因此,在如今推行财产公开面临较大阻力的前提下,采取从一点一滴做起,分步骤,分期分批来解决官员财产公开这一难题,是一种积极稳妥的办法。愿陕西省采取了这一破冰之举后,能带动更多的地方政府加快对官员财产公开的进度,让广大人民的这一诉求得到满足。
作者:孙煜
编者总结及建议如下:
1、建立申报制度,完善配套制度;价值变化的财产主要申报基本信息,如在哪有房产及面积、啥股票及多少股等等,申报时价值或估价仅作参考。
2、事实证明申报及公开财产从基层做起很难,有学者建议从中央做起,部长及以上人员第一梯队,然后是副部、司局、处级及以下;地方则可以按照从乡镇至省级顺序依次进行。
3、时机选择在换届时进行,不同意如实申报及公开财产的视为自动放弃候选人资格;各级部门领导们申报及公开财产任职后,倒推其他人员申报及公开则会容易得多,观望及侥幸心理就会基本没有了。
4、像计划生育一样,建立不如实申报开除公职制度,一经发现立即开除公职。
5、各级审计部门建立专门审核及领导机构,轮流抽调机构内人员和管辖区内其他申报人员,特别是级别相同的非实职人员,一经发现没有如实申报者就地免职后,优先考虑接任;一个五年任期的前三年基本核实完所有申报人员情况,彻底打消侥幸心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