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王学堂:包子铺卖豆腐脑被罚一万五,执法岂能变成执罚?

发布时间:2023-11-29      来源: 法律学堂    点击:

 

作者:王学堂

来源:法律学堂

图片

2023年11月底,北京朝阳区一家包子铺因在外卖平台卖豆腐脑,被监管部门认定超许可范围经营,罚款15000元,并没收违法所得7014元,在网上引发热议。

相信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罚是有依据的,从法理上讲,超许可范围经营,该不该罚?依法律法规当然该罚。但在“热食类食品制售(限主食类)”的许可范围外多卖了个豆腐脑这种常规搭配,便遭“小错大惩”式处罚,于情于理显然都难逃争议。

前有安徽池州一餐饮店因售卖“拍黄瓜”凉菜被罚5000元,又有陕西榆林小店卖5斤超标芹菜收入20元被罚6.6万元,近年来,类似的“小错大惩”式处罚已被多次纠偏。

这样的太多的“天价罚单”往往容易引发群众的燃点,让执法者受到普遍的谴责。

“天价罚单”也将执法扭曲,也让法律尊严扫地,更是将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抛之脑后,只剩下赤裸裸的“罚”。或许,这不能怪执法者。“罚款”很多时候是“执法”之需,而“执法”很多时候又建立在“罚款”之上。但是,诞生在执法权异化的土壤上,成长于经济利益浇灌中的“执罚经济”却常常导致乱罚款、乱收费等现象。

我们常说,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很多时候,“执法”偏离到“执罚”的轨道之上,以经济手段进行重罚,“罚”得你不敢违法。从经济学角度看,“罚款经济”是个“坏经济”,它让执法者“变坏”——执法者成为“钓鱼翁”;让执法“跑偏”——罚款成目的,执法成手段,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只有将“执法”、“罚款”从经济中剥离出来,才能更好地实现执法的要义和罚款的目的。包子铺卖豆腐脑,如果确实存在超许可范围经营,相关部门完全可以进行提醒或是警告教育,大可不必上来就顶格处罚。

执法者与市场经营主体之间,不该仅仅有简单的“罚与被罚”“管与被管”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小微企业、小本生意,行政处罚也须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即不能违背过罚相当原则。否则会很容易让公众将之与“以罚代管”“罚款指标”甚至“罚款创收”等联系起来,进而令执法公信力受损,不可不令人警醒。

“轻微违法首错不罚”“轻微违法不罚”“无主观过错不罚”“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等,早就成为现代执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中被明确下来。

但规定虽好,怎奈执法的自由裁量权总是让执法者首选执罚,于是“天价罚单”频出,“温情罚单”少有。

如果给包子铺卖豆腐脑个善意的提醒,或者督促其去修改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或者坚持“轻微违法首错不罚”“轻微违法不罚”“无主观过错不罚”“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是不是比现在的罚款15000元好不好?

我们的执法为何越来越少温情,而有的是越来越多的严酷,或许要反思才对。

 

2023年11月24日星期五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