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已来袭?
北京市卫健委8月15日的2023年第32周疫情周报显示,北京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较上周有所上升,新冠病毒感染报告病例数居首。社交媒体上,有关“三阳”的话题也引发广泛讨论。
为何近期新冠病例会增加?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凌云解释,夏季聚会旅行、交流频繁以及新变异株的出现,可能是全球病例数走高的原因。正如之前“五一”长假后,上海医疗机构病例数略增,专家预计,开学后随着孩子们旅游结束、返校归来、开启集体生活,病例数也可能会有所“抬头”,但不会出现大范围爆发。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表示,一次新冠病毒感染,病毒在体内可持续一段时间,即便症状消失以后3个月内,也可能通过核酸检测发现阳性。人体内的病毒量和症状有波动性,会出现时阴时阳的情况。“‘二阳’后不到一个月发现新冠病毒核酸阴了又阳了,这种情况很可能是上一次的残余病毒,而不是重复感染。”卢洪洲说。
反复感染影响免疫系统?
“新冠传染性极强,得过后抗体自然衰减且没有绝对的保护性新冠疫苗,基本上多数人每年会感染1到3次。但对于免疫正常人群,新冠病毒感染造成严重肺炎或器官损害的风险非常低,不用担心‘二阳’‘三阳’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卢洪洲称。
11月将出现新一波流行高峰?
对于近期有关下一波新冠流行可能出现在11月的推测,卢洪洲表示,新冠的传染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5到6个月会有一个小高峰,但总体来说高峰的波峰会越来越小,对于国家的整体疫情防控没有影响。
“需要警惕的是出现免疫逃逸强致病力又强的新冠新型毒株,要做好新冠病毒变异跟踪,保持高度警惕。”卢洪洲强调,个人要保持健康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充分提高个人基础免疫的同时控制好基础病。注意个人卫生,人员较多的公共场所保持一定社交距离。
新变异株是在共存状态下演变而来
8月初,世卫组织将EG.5新变异株列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株”,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凌云对此表示,目前人群与病毒之间处于慢性携带共存状态。事实上,病毒要存活就要突变、变异,在群体免疫压力下不断更新是病毒的生存法则。
现有研究显示,EG.5仍是奥密克戎大家族一员,是XBB1.9.2的“后代”。今年2月这一变异株首次被发现,此后病例数有所增加。6至7月世卫组织所有通报病例中,感染EG.5变异株占比已从7.5%上升至 17.4%。尽管总体风险较低,但基于变异株遗传特征、免疫逃逸特征和增长速度,世卫组织估计EG.5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凌云进一步补充,“相比之前封闭环境下演变而来的变异株,EG.5变异株属于共存环境下演变的变异株。根据病毒突变趋势,应该是日渐缓和,不过科学家们还在持续观察监测。”
建议接种流感疫苗预防“叠加”
尽管没有证据显示EG.5新变异株更易出现重症风险,但专家建议,高风险人群(基础情况较差的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等)如未接种疫苗,还是应该完成全程接种。一旦感染者检测出阳性,推荐越早用小分子抗病毒药物越好,这样既可以降低病毒载量、减缓症状,也能阻断家庭内的传播途径,保护家人。
凌云表示,时至今日,抗原检测对奥密克戎株的敏感性仍非常好,如有相应症状,还应先测个抗原明确是否感染,第一时间用药。目前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有很多,可在医生建议下服用,没有必要硬抗。临床数据也显示:尽管各路变异株持续突变,但抗病毒药物仍有效,早应用可明显降低后遗症发生风险。
专家最后提醒:进入9月又是一年“流感季”,流感叠加新冠致死率会明显增加。建议老人、孩子、医务人员等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实现60%-70%的流感保护力,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法治宣传网》山西忻州运营中心报道
法治宣传网山西忻州运营中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18518886786